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参加第一届全国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有感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记九月之行
恍恍惚,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已经过去了一周多的时间,但我却久久不能忘怀。记忆里清晰可见的是抹不去的一幕又一幕······嗨,你好像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步入全国初赛
还记得最初的时候是六月初,邵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训课上告诉我们将要举办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技能大赛,希望我们先好好准备,然后参加学校的遴选。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觉得距离自己既远又近。远的是那可是全国全日制的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大赛啊,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等优秀的同届同专业的同学们都会集聚一起,当中会有一个我么;近的是我可以参加学校的遴选,只要自己能把握住,还是有机会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你愿意证明你自己吗?
2016年6月24日上午8点在宁波大学本部1号楼205教室开始了宁波大学第一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决赛一二等奖获得者直接取得参加全国第一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初赛)的资格。决赛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说课,第二环节模拟课堂讲课,第三环节专家提问,第四环节专家点评。根据顺序,我是倒数第三个上去比赛的,越临近我的时候,心情越紧张。我选的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小节第二课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走上讲台,将自己准备的课呈现出来。专家老师给我提了一些指导意见,觉得受益匪浅。得知自己有机会参加全国比赛的初赛,我想,我愿意证明我自己。
准备全国初赛的日子是短暂而难忘的。四个人一起准备初赛,要求是从现行高中(初中)数学教材中任选一课时的内容,录制5—8分钟的微课视频;微课视频要突出创新,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每个参赛微课视频要配一个与视频文件同名的word文档,说明微课视频录制依据。从刚开始的无头绪到后来四个人并肩作战,六月底的宁波,炎热的天气,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录制、调整,以最好的姿态提交初赛的答卷,希望能够获得决赛的入场券。
决赛前的较量
8月13日上午,研究生办的蒲老师给我发来消息,我看到进入全国决赛的名单上宁波大学一栏里有轶美和我的名字,非常开心!可以代表学校、代表自己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深感荣幸!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加油!8月24日中午,蒲老师给我发来了决赛通知,决赛定于2016年9月24日—26日在鲁东大学举行。决赛由模拟讲课(15分钟)和现场问答(5分钟)两个环节构成,比赛内容为四个课题: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4.几何概型。比赛前20分钟选手抽签决定讲哪个课题,也就是说四个课题都需要准备。看完决赛通知,心里大概有了一个底,要抽时间准备了。我会,我期待。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简单,你之前觉得充裕的时间真的是一点儿也不禁用。时间在你不知不觉忙碌中就溜走了。研二上学期是要实习的,暑假的时候找的实习学校8月25日就开始培训了。培训完9月1日正式上班,这学期我带七年级的两个班,一周12节课加4个午读。开学后各种忙,备课、教学计划、听课、教案、判作业······一天又一天,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准备。原来觉得决赛的准备时间还比较长,一下子便觉得捉襟见肘。
我的导师娄老师,在得知决赛通知后,让我先好好准备这四个课题,然后帮助我分析每个课题的要点是什么,15分钟之内怎样上好这一课时,帮我挖掘每个课题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本来还一团浆糊的我这才有了方向,知道怎么去修改了。修改之后,娄老师又耐心地帮我完善,一个字一句话的帮我措辞,帮我答疑解惑。娄老师还专门到我的实习学校来听我讲课,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中秋节三天,和我的好朋友轶美一起闭关修炼,写文稿、做PPT,邵老师舍弃假期听我们模拟讲课,出现的问题我们一一记下,哪里不好重新写。日子过的越来越快,心里的不安也似乎多了起来。临行前一周,邵老师特意帮我们申请了晚上可以去模拟讲课的教室,我们下了班就往西区实验楼跑,不断地磨课,相互探讨。一天天虽然劳累,却倍感充实。
烟台,我们来了
9月23日,终于要出发去山东烟台参加比赛了。有些兴奋,有些紧张。邵老师和蒲老师带队,带着轶美和我一起去,感觉有老师陪着真幸福。高铁上,我们仍争分夺秒的熟悉稿子,因为还不够熟练。四个课题,抽签决定讲哪个,因此四个课题必须都要烂熟于心。摇摇晃晃的高铁上,邵老师在看《几何概型》教学设计时指出了我们存在的很多问题,指导我们进行修改,这一课题我们必须要重新设计。于是马不停蹄地写文稿、做PPT,顾不得轻微的头晕,也顾不得久坐的不适,只想着抓紧完成这项任务,因为还有其他的三个课题要再去熟悉。心中忐忑,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9月24日中午一点抵达烟台,下车之后先到鲁东大学报到,抽了比赛组别。我是上午第四组,轶美是上午第六组。匆匆吃过午饭,邵老师便带着我们去事先联系好的教室里进行练习,我们俩都试讲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又试讲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邵老师指出了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晚上七点半赛前会议,了解到了这次决赛共127名参赛选手来自68所院校,分为六组,分上下午来进行,每组21—22人。边听边想,一定要加油,不能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开完会,熟悉过比赛场地,两位老师陪着我们又一次的来到教室“临阵磨枪”。《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和《几何概型》这两个课题我们俩都不是特别熟练,不熟更要练!最后一晚,必须要拿下!邵老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指导,蒲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们鼓励,一行人从教室出来,路过夜色中的烟台,四个人的背影在月光的照耀下越发细长。不禁想,明天,你真的可以么?
决赛,我们可以!
凌晨三点半,四个课题全部串过一遍,带着些许疲惫、忐忑与兴奋开始入睡,两个半小时过后,起床。25日早晨,在邵老师和蒲老师的陪伴下,我们来到了比赛教学楼前。看着指导我们到凌晨三点半的邵老师,一直给予我们鼓励和关怀的蒲老师,真的有一种我们即将要去参加高考的感觉,生怕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进入准备场地,抽取顺序号,我是我们组第4个,轶美是她所在组的第5个,我们互相激励,一定可以的!到了我抽课题的时候了,抽到了《几何概型》,脑子里嗡嗡的一片空白,让自己镇定了几秒,开始在准备室放松起来试着大声讲出来。走向比赛室,全然没有了紧张感,站到我最熟悉而此时又有点陌生的讲台上,开始我的模拟讲课。时间刚好15分钟,整个速度也没有以前那么赶了,我觉得达到了我的预期。评委老师问答环节,感觉自己答的不够好,最后分数分别是82分,85分,88分,平均分85分。出来之后,看着天空,湛蓝无比,心情还没完全放松,轶美还在里面比赛。等轶美出来,得知她抽到的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并且按照自己的预期讲了出来,特别开心!相互拥抱,不管结果怎样,这个过程中我们俩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斑驳阳光下,荫荫绿树下,青青石凳上,邵老师、蒲老师、轶美还有我,肩并肩坐着,一起说着我们参加比赛时的种种心路历程。仿佛两位老师也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朝夕相处、陪伴我们的朋友!与你相遇,好幸运。感谢这段时间娄老师和邵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这些天蒲老师的鼓励陪伴,感谢一起努力并肩作战的轶美,感受到的满满的都是爱······
九月的烟台,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海是那么美,岁月是那么静好。成长之路有多漫长就有多值得。一颗心灵,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成长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伴随着成长,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再见,留念烟台
26日早晨,所有的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及评委一起在鲁东大学图书馆前合影留念。因为邵老师熬夜帮我们指导,需要休整身体,便没有一起合影。轶美和我都觉得好遗憾,于是一人一个手比心,组成爱心的形状代表邵老师,这样我们四个人就可以一起合影留念了。接下来是颁奖仪式,心也怦怦紧张起来了,虽说经历过程获得了成长,更希望结果能够有所回报。当读到我的名字时,一等奖,真的好开心!轶美也特别棒,二等奖!我们都做到了!我们的导师娄老师和邵老师也都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的光荣称号!终于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颁奖结束后,邵老师已经在大门口等着我们了,看到邵老师的那一刻,轶美和我不约而同地奔向邵老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想说的太多,想感谢的太多,都在这拥抱中了吧。谢谢,所有伴我们成长的你们。
将要,新的征程
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圆满落下帷幕。轶美和我又回到了原来繁忙的实习生活中。但我们知道走过这一站,离我们的教师梦又更近了一步。如何在教学中完善我们的教学技能、如何更好的做一名优秀教师,我们依然需要通过实习去探索。尽管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相信我们都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愿你我以梦为马,定能不负韶华!
杨雅静(学科教学(数学)专业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