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导师厚爱,有幸在研一参加如此盛会。本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九届年会(以下简称“教育史年会”),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会议主题“跨学科视野下的教育史研究”。本人于11月2日踏上前往南京的高铁时即已“枯苗望雨”,但11月4日回程路上却是“喜忧参半”。心态的转变,多来自于此次会议带给我的深层触动。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参会师生多达50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韩国的数名教师。本次年会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研讨、研究生论坛、大会主题报告。下面根据此次会议的组成部分浅谈参会感悟如下:
一、教育史“未来可期”,从长者到青年的传承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学科,它对教育理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传承历史、总结经验,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在大会开始做了题为“鸦片战争前后一位乡村塾师的生活世界——《管庭芬日记》阅读札记”。田正平教授从三个方面做了报告:一、升斗馆谷以糊口;二、何年方听鹿鸣歌;三、秋风不惊堂前燕。从田正平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19世纪中叶学人的理想追求,当了一辈子乡村塾师,不安心于此,只是为了获得“升斗馆谷以糊口”。浓厚的传统士人兴趣爱好,尽管生活拮据却积习难改。有着自己“何年方听鹿鸣歌”的精神追求,在千百年来士子们走了无数遍的科考路上留下自己艰苦跋涉的脚印。
首都师范大学丁永伟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全球史视域中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衰落”。实用主义教育学创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主流思潮,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日本、中国、德国、苏联和土耳其等过广获拥趸。但1929年大萧条以后的30年间,特别是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的胜利,同时实用主义走向衰落。丁永为副教授从实用主义教育学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有待验证的几个假设方面做了本次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陈诗同学做了题为“教育记忆史:研究教育史的新视角”,该报告主要从记忆视角:对历史的理解与形塑、教育记忆史和教育史的内在联系、教育记忆的研究特点三方面进行汇报。报告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记忆受记忆发生的背景、时间的流逝所影响,教育记忆作为载体,受记忆的内部支撑,作为记忆的外部参照,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记忆发生在时间与空间中,把教育记忆纳入到历史叙述之中,在回忆叙述的偶然性中探寻因果,避免一些历史决定论的弊端,对历史的解释在争议中进一步完善。
田正平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古稀之年的田教授对学术的探究依然一丝不苟、力学笃行。不仅在报告中学到的是一段历史,更是田教授为学至勤的精神,为年轻一代的教育史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丁永为副教授,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坚力量代表,代表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对学术的追求,他从独特的视域切入实用主义教育学,让我对实用主义教育学与杜威教育学有了新的认识,给青年学生以启发。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陈诗同学,代表的是青年一代的新生力量,满怀着对学术的热忱,对知识的渴望,将教育史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迸发出青春的火花,同样她也让我看到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努力也是可以有所成绩的明天。一位长者、一位青年教师、一位学生,他们犹如三座灯塔,在教育史研究的长河中指引着方向,让我找到了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与方向。
二、思想的碰撞,学术路上最美的风景
11月3日下午在华东饭店的各会议室开展了分会场研讨,根据研究方向划分各分会场,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第十会场:外国教育是研究”的研讨。本次研讨共有来十五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主要是关于美国教育史及其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在聆听的过程中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涂诗万老师所做的“博德批评杜威:关于民主与教育关系的论争”报告引起了在场教师的热议,福建师范大学的杨来恩老师所做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研究传统的形成及省思——以孟禄、桑代克与杜威为考查中心”的报告让在场的教师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考察,并且与会教师对哥伦比亚大学在教育史中的相关地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剑萍教授关于“杜威来中国原因及相关问题考略”,运用胡适、蒋梦麟、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书信和日记,考证了杜威来华原因及相关问题,试图还原历史细节和本相,得出若干新结论。
每一位教师的报告都不断的给予我新的知识,改变着我对自己固化问题的新的看法,带给我不一样的审视角度,不断的碰撞着我的思想,让我看到了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走实。因为每一位教师报告形成的过程都是基于大量的基础阅读,大量的文献收集,长期的学术积累而形成的学术见解,就像一颗果树苗,在不断的经受着风吹雨打而又被细心呵护着,最后才有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在我的心里每一位教师充满知识的身影都显得如此伟岸,让我想去追着去寻找自己的彼岸,找到一颗属于我自己的果树苗,在严酷的环境下去精心呵护它,有一天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三、未来属于青年,我们是明天的希望
11月3日晚,我参加了“研究生论坛(四):外国教育研究”,这是一场属于研究生们自己的讨论,经过了一天的学习与聆听,每一名研究生都积攒了整整一天观点和问题需要释放出来,而在这场论坛上我看到了未来一定会属于我们青年。研究生论坛主要以自由报告形式为主,根据与会提交论文情况由组会教师组织几位同学进行一个前期的报告,然后同学之间进行相应的提问,发表个人观点与参会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在第一轮结束后在场同学就外国教育史研究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在进行第二轮的问答与讨论。 在论坛中对“马萨诸塞1642年教育法研究”、“伊索克拉底的理性教育思想研究”“试论当代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跨学科理论运用问题:以交叠性理论为例”等多篇报告进行了相关讨论,特别是对跨学科理论运用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各抒己见。而与会教师也在论坛结束前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给予研究生以希望,望我们能够将基础知识做牢做实,希望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的长远与长久,为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四、总结今天,展望未来
在11月4日上午,在大会主会场进行了第二天的大会主题报告和闭幕式。华东师范大学王保星教授做了题为“‘历史时间’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报告,马克·布洛赫说过“教育史是时间中的人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科学,脱离特定的时间,任何教育现象都难以得到理解”。时间包括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历史时间和个人时间。江苏师范大学的周棉教授做了“关于中国近现代留学史料的整理与跨学科研究——以2011年、2015年两个国家重大项目民国和清代留学史料整理为中心”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周棉教授及其团队历时数十载对民国和清代留学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中民国时期留学史料、留学生与民国现代化论文史料部分就有900万字,其过程之艰辛、内容之繁杂让我深受体会。
本次大会令我感悟颇多,最深的就是古稀之年的田龙平教授站在讲台上所做的报告,敬佩之心无以言表。周棉教授关于史料的整理过程,实属学生们学习的典范。在这次年会上我也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让我体会到为教育史研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走遍全国,甚至不远漂洋过海的教授们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此次教育史年会上的教授们和博士研究生们又何尝不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巨人呢?此刻我才深刻的体会到我的导师(贺国庆教授)最常教导我的话“要多读书”。是呀,简单的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所具有的内涵是一位长者对学生的深深教导与期盼,所有学术研究都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阅读是最主要的输入方式,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突变。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输出。同行的于潇副教授的话也同样为我的学习指引了方向,对问题的探究要从多角度去寻找切入点来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仅仅是跟从。能够有幸参加这次年会,我相信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我而言也许更是一次蜕变。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我终将整理好行囊,义无反顾的走向远方。(2018级高教成教班陈慧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