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博彩

【学术活动集锦】厦门行,不仅仅有美丽的鼓浪屿,还有满满的干货

发布时间:2017-11-29 阅览数:

时间2017.11.18-11.19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厦门一中

会议名称: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学术会议,心中是充满着期待的,期待见到学术界的大咖们,欲与他们交流、学习;期待厦门大学的美景,传说他是中国最美的学校;期待美丽的鼓浪屿,这里充满了浓浓的闽南风味。在厦门的两天,吃到了不少厦门特产,逛了美丽的厦大校园,登上了美丽的鼓浪屿。当然,这些是会议闲暇之余的一些福利。回味这两天的厦门行,美丽的风景和诱人的美食依然会勾起我的回忆。但与我收获的干货相比,这些可谓相形见绌。这里,我就把这两天自己在大会中的一些分享给大家,共享最新学术理念,共同学习、进步。

板块一:大会开幕式主报告

主报告1邱学华 特级教师  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理事长

 主题:中国教育怎么了

邱老已是83岁高龄,仍旧活跃在教育一线,我们都需要学习邱老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16岁做老师,拥有57年的教龄,也许他就是中国教龄最长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邱老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中国人自己都在怀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啦?经常出现对教育的批评,每次新政出台,可以说很明显的分为两派。首先,我承认邱老是关心中国教育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一直在教育一线,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在做着自己的贡献。他的报告也很有感染力,没想到这么大年龄还可以怎么慷慨激昂。其次,我个人认为邱老的语言和思维带有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比如说“骂”吧,在学术界,可以有不同的声音,百家争鸣嘛,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把队里者或者持不同意见的观点理解为骂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另外就是邱老仿佛对我们选择学习西方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满,认为中国教育发展不好的原因就在于一味的向西方学习。这是一种片面理解,西方教育理论尤其有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清政府之前也自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使臣来了依然要行中国礼。那时,就是闭关自守,不对外开放,认为我们自己很好,不需要外国人的知识。可是,最后,我们的国门是被坚船利炮打开的,最后不要外国人提醒,中国人自觉的学习起了外国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恰恰说明了我们自己的技术是不行的,解决不了外患,必须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了。对于教育来说也一样,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能够解决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还会跑到外国去学习吗?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学习外国并不是要抛弃自己的东西,而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把中西结合起来。把我们现在教育改革归于学习西方,想要远离西方,寻求内部解决,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是不可能的。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本届论坛是关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的,邱老在报告中谈及核心素养的问题几乎是没有,而是在讨论“骂”教育的问题,在为中国教育正名。

主报告2林伟庆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主题:多元适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多远适宜教育的内涵

  1.多元是教育新常态

  2.多元适宜教育是尊重差异的教育

  3.多元适宜教育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二、导心育人的机制研究

  1.育人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2.多元适宜教育视角下的导心育人机制思考

  3.导心育人融入多元适宜教育的实践探索

三、教学策略最优化研究

  1.课堂需要多元适宜的教学

  2.探索多元学习目标的途径

  3.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4.多元策略的最优化选择

  5.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实践探究和价值追求

《反思教育》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立足于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力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以及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多方适宜   时间适宜  空间适宜  人际适宜    成长适宜     生命适宜

适宜学生   适宜过去  适宜家园  适宜个人   适宜幼年     自然生命

适宜教师  适宜现在   适宜学校   适宜群体  适宜成年     社会生命

适宜资源  适宜未来    适宜国际   适宜社会  适宜老年      精神生命

板块二:   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  执教老师:林明老师  厦门一中

真作假时假亦真

                     —现代派小说群文阅读

基本情况:群文阅读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将军晶提出的,在北京,群文阅读已经盛行很多年了,但是在厦门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上课老师林明老师是第一次上群文阅读课,对她来说这既是一个尝试,又是一个挑战。去厦门之前,我听说过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但是对群文阅读的概念我是不知道的,原本的理解是:群文阅读就是要看很多书,群嘛,就是多的意思。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样,这个老师并不是让学生读很多课文,而是提供给学生四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上课伊始,老师先在PPT上呈现了两张图片:左边的一幅是现代油画中的一个人在呐喊,右边的是一张平时我们呐喊的图片。接着,教师让学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看看这两张图片给自己的不同感受,学生有说荒诞的、有说抽象的。后来,林老师通过这两张图片来揭示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不同之处,在阅读传统小说的时,学生往往受思维固化的影响抓三大要素:人物、情节与环境。但是现代派小说就像现代派的油画一样,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有着现代派小说自己的特色。接着是把现代著名小说家余华的一段对于现代小说特点概括的话放在PPT上面,让学生进入文中去找现代派小说中能够体现余华这句话的句子或者段落。我认为,林老师首先是要破除学生固有的思维,不再阅读传统小说的方式来阅读现代派小说,把学生从之前的思维中拉出来。接着,通过找句子对应余华的话来印证余华所说的,让学生明白现代派小说确实是这样的。而是现代派小说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通过在课堂上面方法的传授,学生领悟后在课下就可以进行群文阅读了。

板块三:杂志工作坊

在这里,主要听的是人教社和《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些编辑关于论文和论文投稿的一些事情。由于来的稍晚一些,前面的部分错过了,就听了后半部分。主要的收获就是什么样的论文投什么样的杂志。例如,《课程.教材.教法》中的大多数论文是要理论加实践的,如果单纯的只有理论和实践都不太好发。像《中小学教师》这样的主要是面向一线教师的,更多的是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另外,就是字数的要求,一本杂志就那些页数,你的论文不可能占很多字数,一般30005000是合适的。不同的杂志需要不同的内容,想要投,还需要在具体的规范方面做好工作。另外就是选题的新颖和特殊,当然不能为了追求热度而写热点,把之前的东西能写出心意来也是很好的。还有就是论文写的要有逻辑性,自己能看懂,看得明白,自己都看不明白,编辑怎么看明白,编辑看不明白,就别想跟读者见面。最后,一个老师给出了未来语文界比较热的问题:一个是名师工作室和语文微课方面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这两天的收获,对于这次会议行,我自己感觉还是很满意的,不仅仅因为厦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许多,结识了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我相信带着心走出去,回来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接受了思想的洗礼,思维和想法也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

 

 

                             许笑笑(学科教学语文2017级研究生)

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