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带给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助力师生探索“智能+教育”改革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5〕10号),结合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及学科专业优势,现启动2025年“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1.构建“AI+学科”知识体系。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整合多学科核心知识,首批建设8个左右交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包含4-6门课程。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上教学+知识图谱+AI工具”全流程覆盖,打造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路径、虚拟教研室等场景。
3.推动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平台,开发“场景驱动”的模块化课程,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4.推动专业升级改造。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增补、优化到对应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推动专业形成淡化边界、强化科产教融合、课程模块数智化、实践项目化的建设机制。
二、申报要求
(一)课程群设计原则
面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基于需求导向,通过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数字金融、智慧农业等各行业领域场景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提升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能力。课程群内的课程一般为2-3学分,以新建课程为主,符合条件的已建课程也可适当纳入。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具体要求如下:
1.交叉性。每个课程群需整合至少两个一级学科(如“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人工智能+新材料工程”),课程内容需体现学科交叉的核心理论与技术融合。
2.前沿性。融入AI领域最新成果(如大模型、智能芯片、多模态学习等),课程资源更新周期不超过2年。
3.实践性。设置不少于40%的实践课时,包含案例分析、企业课题、虚拟仿真实验等。
(二)技术实现要求
1.线上课程建设。课程立项后须拍摄视频课并上线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每1个学分的课程学时应不少于16学时,教学视频(不含素材)应不少于240分钟。课程教学视频应该满足在线学习要求,按教学单元录制,1个视频针对1-2个知识点,内容结构完整,每个视频以5-15分钟时长为宜。要求拍摄环境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得体,讲话清晰,板书清楚,视频质量较好。
2.知识图谱构建。每门课程需建立动态知识图谱,知识体系需从课程群的整体设计出发,围绕知识体系的“交叉知识结构—关系结构—资源学习—应用场景”来描绘图谱,可视化的显示课程知识点、交叉课程知识点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机器学习算法”与“海洋数据建模”的交叉关系),并结构化碎片化精准关联数字化资源,多模态整合教学资源形成知识点学习空间,包含知识点内容描述、线上视频资源、PPT、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案例等,知识图谱可以进行动态更新,保持知识结构与数字化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AI教学工具应用。集成基于AI知识库的AI问答助手、AI备课助手、AI课堂助手、AI科研助手、AI资源发现、AI分析总结学习资源推荐、AI出题与AI批阅等功能,应用于课程建设、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线上应用等维度。
(三)团队要求
负责人需具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团队成员至少涵盖2个学科背景,鼓励跨校、跨企业合作。每个课程群原则上需引入1-2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设计实训模块。
三、重点建设方向
聚焦智慧与绿色养殖、先进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计算设计、智能海洋工程、数字经贸与跨境电商、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数字涉外法治、金融科技与风险计算、智慧港口与物流、艺术设计与数字创意、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语言智能与国际传播、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人工智能+数字人文、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数字艺术教育等课程群。示例如下:
课程群名称 | 交叉学科领域 | 核心课程示例(4-6门) |
人工智能+智慧医疗 | 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 | 医学影像智能诊断、基因组学与机器学习、智能健康监测系统、AI药物设计、医疗数据隐私计算 |
人工智能+新材料设计 | 材料科学、化学工程 | 材料计算模拟与AI、智能材料合成工艺、纳米材料表征技术、AI驱动的材料性能优化 |
人工智能+智能建造 | 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AI、智能结构健康监测、机器人施工技术、绿色建筑能耗优化 |
人工智能+数字人文 | 文学、艺术设计 | 文化遗产智能修复、多模态内容生成、AI辅助创意写作、数字叙事与虚拟现实 |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 | 教育学、认知科学 | 自适应学习系统、教育数据挖掘、AI教学助手开发、教育机器人交互设计 |
四、实施步骤
(一)申报阶段(2025年3月13日-4月18日):
课程群负责人组建跨学科、跨学院团队,提交申报书及相关附件。
(二)评审立项(2025年4月30日前):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重点考察交叉性、技术可行性与产业对接度。
(三)建设周期(2025年5月-2026年7月):
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增补、优化到对应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完成课程群所有课程线上MOOC建设、知识图谱构建、AI教学应用,并至少有2门课程开展至少1学期教学实践。
五、资助与支持
1.每个立项课程群资助40-90万元(单门课程9-14万元,再给予1万元/门用于资助课程群的教研活动,纳入课程群中的已立项建设课程不再重复资助),优先支持跨学院、跨企业联合申报项目。
2.定向资助师范类课程群70万元左右(单门课程9-14万元,再给予1万元/门用于资助课程群的教研活动,纳入课程群中的已立项建设课程不再重复资助)。
3.学校组建人工智能建设与服务团队,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遴选AI助教助学典型场景,制定AI课程应用效果评估方案。
4.学校通过AI教学应用比赛、场景案例评选等活动,向浙江省及国家推荐参与优秀课程、案例等评选。
六、材料提交
1.“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2,Word版,课程群所有课程大纲随附在申报书后)
2.汇总表(附件3)
请以学院为单位,于2025年4月17日16:00前将以上材料(申报书和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email protected],申报书纸质版一式1份提交至教育楼418。
联系人:熊老师,联系电话: 87600072
附件:
1.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2.“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项目申报书
3.宁波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
4.专业理论课程大纲模板
5.校企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群协议
6. 宁波大学教学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教务处
202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