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下午,电竞博彩-电竞博彩app
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史研究所主办的第56期甬江沙龙在西区实验楼 307 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康绍芳博士主持,王怡瑾同学和吴黛舒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于潇副教授、梁明月副教授与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康绍芳博士开场介绍后,沙龙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由王怡瑾同学进行报告,主题为“校长的个人追求能否成为校园文化?”王同学通过分享三个案例来探求该问题。案例一是张桂梅校长,她将个人追求融入华坪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该校体现的校园文化是教师要奉献、学生必须苦读,是强制性的管理文化和远离大山的教育期望;案例二是刘秀祥校长,受他个人经历影响,他更倾向于思想脱贫、资助、唤醒式的教育和反哺大山的教育期望;案例三是A实验学校校长,他将自己喜爱的传统文化表达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比如充满古典色彩的软装和景观。无论哪一位校长,都是让自己的个人追求通过影响学校文化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实现。在详述三个案例基础上,王同学提出四个问题:一、一所好的学校或有特色的学校和校长的个人追求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一所学校不会永远只有一个校长,当换人后,校园文化何去何从?三、校长的个人追求能否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共同的教育观、价值观、成功观)四、校长该怎样引领学校的发展?随后,与会师生围绕四个问题各抒己见。
沙龙第二阶段由吴黛舒教授作报告,主题为“作业的‘故事’和批改作业的‘事故’”。首先,吴教授从学生家庭作业“趣赏”出发,阐述了中国“作业”的由来、布置和批改等,梳理出一条关于中国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力。如今批改作业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家长角色逐步从“监督”作业转变为“批改”、“替写”作业,滋生了众多社会问题,最终酿成“事故”。在“事故”鉴定中,从专业判断来看,家长先于教师批改作业,会造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判断失误;从职能判断来看,这是教育、教师的越位与越权的体现,会造成教师责任转嫁、突破底线、师德有亏的严重后果。接着,吴教授归纳了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出现界限不清情况”的原因,并表示:“基于家长参与程度和质量的区别对待,可以定义为一种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歧视,这种教育歧视就如阶级歧视、经济文化歧视、种族歧视一样严重,不应出现在教育之中,更不能成为新的教育不公。”最后,与会师生就“家校矛盾”、“家长角色的转换”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一些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补习生活”,教师们介绍了各自的育儿经验。
本次沙龙内容涉及诸多深层教育问题:个体如何在学校这一公共领域体现其追求、批改作业背后蕴藏着教育公平与教育内卷现象,与会师生讨论热烈,获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