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下午,电竞博彩-电竞博彩app
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史研究所主办的第62期甬江沙龙在西区实验楼307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吴小鸥教授主持,郑王怡同学和刘训华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吴黛舒教授、吴小鸥教授、教授、于潇副教授、梁明月副教授、康绍芳副教授与近二十名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第一阶段由郑王怡同学汇报,主题是“解救被问题囚禁的人:叙事治疗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汇报内容包括什么是叙事治疗、叙事治疗对教育的启示、个人思考三个方面。首先郑同学从叙事治疗基本思想与过程、叙事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差异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次,得出叙事治疗对教育有三点启示:一、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二、要认真听他说。三、要解救沉默中的大多数。最后,郑同学谈了三点个人思考:一、关于主观性的质疑。二、从机械论走向脉络主义。三、活出来的后现代。随后,与会师生围绕该主题各抒己见。
第二阶段由刘训华教授汇报,主题是“现代教育学科的中国道路——基于五校留美生博士论文的历史考察(1910-2010)”。内容包括教育学科支域的发展与变化、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知识迁移、“左右摇摆”的教育学科方法、基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家国情怀和“中国道路”的历史演进与“中国现代教育学科”的再出发五个部分。
首先,刘教授从中国现代教育学科的起源谈起,分析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原因,阐述教育知识和教育学科支域的定义,按照教育学科发展脉络将留美生教育论文一百年分为五个阶段,并进行总结:哪些学科领域得到了传承?哪些学科领域有所变化?哪些学科领域走向衰弱?哪些学科领域得到了增长?哪些学科领域转移了阵地?哪些学科领域走向更专业领域?其次,讲述“留美博士如何以中国的视野看待西方学术?”这一问题,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表现形式,讨论了知识的移植、改造到丰富多彩的过程。再次,谈到了教育学科的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引入及其对摇摆不定的原因进行溯源。然后,探讨了基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家国情怀。其主要观点是:家国情怀体现了留美生博士论文选题始终依恋祖国的人民性的学科特征。最后,论述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演进与中国现代教育学科的再出发”这一主题,阐释了中国现代教育学科的中国道路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为理论指导的不断构建、不断出发的建设道路。刘教授建议,教育研究应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我们要讲好教育的中国叙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研究之路。接着,与会师生就汇报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两位主讲人的汇报非常精彩,现场讨论激烈,大家对“叙事治疗”、“现代教育学科的中国道路”等主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