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下午,电竞博彩-电竞博彩app
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史研究所主办的第61期甬江沙龙在西区实验楼307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康绍芳副教授主持,梁明月副教授、陈一勇博士和陈倩颖同学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吴黛舒教授、熊和平教授、吴小鸥教授、于潇副教授、嘉兴学院秦东兴副教授与近二十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第一阶段由梁明月副教授汇报,主题是“德育助推:关照道德直觉的德育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助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中期检查)。汇报内容包括道德直觉、德育助推和德育实践三个部分。首先,梁博士阐述了道德直觉的定义与模式,在教育或德育中对直觉进行溯源,完成了诺丁斯《教育中的直觉》一书的翻译工作,并且从直觉角度去分析不同的话题,比如爱国、劳动等,并完成了相关论文的发表。其次,梁博士发现道德直觉的一个重要理论——助推,通过文献梳理,撰写了一篇综述性文章,构建了“德育助推,关注道德行为”的实践维度,并且基于助推理论考察了道德教育中的现象,提出了若干策略。最后,在德育实践部分,主要包括聚焦价值观的德育助推研究和“趣读明德”实践项目,从助推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框架、构建活动结构等每一部分内容,预期成果是德育助推的理论及实践。课题组主要做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实验研究了解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特点,并且进一步了解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以及进行策略分析;另一方面是质性研究,比如通过助推理论进行大量同伴冲突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冲突的能力,还包括在绘本教学中用助推的视角去探究需要注意的策略。随后,与会师生就汇报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阶段由陈倩颖同学汇报,主题是“不同类型社会规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汇报内容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七个部分。首先,陈同学阐述了社会规范的定义以及两种类型,并在文献综述部分列举了前人相关成果,从而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实验法,选择实验样本,探讨描述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其次,陈同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不同社会规范、不同实施主体对青少年道德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陈同学提出了后续的质性研究框架与思路。随后,与会师生围绕该主题各抒己见。
第三阶段由陈一勇博士汇报,主题是“人体器官与结构漫谈(跨学科专题)”。汇报内容包括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四个部分。首先,陈博士用房子的框架做比喻,解释了人体几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运动系统导入,介绍了人体的骨头以及命名的来源。其次,陈博士介绍了内脏中比较重要的器官——肝脏,着重阐述了肝脏的功能以及运作机制,通过举例说明喝酒对肝脏的不良影响。在谈到脉管系统时,提到了脉管颜色的由来、手术刀的演变和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最后,陈博士向我们展现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以及相关研究。陈博士的汇报从医学角度对人体构造及其功能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解读,对此很感兴趣的参会师生发言十分踊跃。
三位主讲人的汇报非常精彩,现场讨论热烈,大家对德育助推、不同类型社会规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人体器官及其运转规律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