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博彩

甬江沙龙预告(第63期)

发布时间:2022-05-03 阅览数:

时间:202254日(周三)下午1:30-5:00

地点:实验楼307

主办: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史研究所

学术主持:吴黛舒教授

主题1:民初小学公民教科书中的国民人格塑造

报告人:张伟先

内容简介:国民人格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并相互影响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公民教科书是塑造国民人格的重要文本,承载了民初知识分子和教科书编撰者对于民众的期望,分析公民教科书中的国民人格塑造,有助于为当前教育培养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发。民初小学公民教科书伴随着公民科的创设过程编辑出版,存在以下特点:编校者以留日学生为主,社会身份多元;内容围绕社会生活,旨在“养成忠勇服务的明达公民”;表达上多用白话文体,以故事叙述和知识陈述为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教法指导,部分配有教学参考书。民初小学公民教科书对国民人格的塑造凸显了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共精神,阐释了民主共和及地方自治的政法常识,明确了公民资格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参与性和行动性的特点。

 

主题2:“镶我少年”:晚清教科书之国民性建构

报告人:吴小鸥教授

内容简介:19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国民”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迅速成为救亡图存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引出对国民性的思考。伴随着晚清兴学及国民教育发展,学堂、书坊、官编的各类教科书展现全新的学科、术语及话语表达,以“激发国民之志气,濬瀹国民之智慧”。为何南洋公学师范生是中国第一个“先生”群体?为何留日学生编译教科书强调“学理”最新?为何教科书中“子民”闪现及“国民”多样表达?为何教科书以“国民”“军国民”“公民”冠名?从丁韪良译“Citizen”为“人民”到学部编纂教科书开篇为“人”,晚清教科书倡导了怎样的精神信仰?确立了怎样的价值序列?叙述了怎样的文明社会生活方式?教科书如何以其特有的文化赋形与意义阐释,加入到时代对于“人”的思考和讨论之中,以“镶我少年,为登高行远之助”。